泰雅萌虻行動:從廚餘到共好
這本手冊,是記錄,也是承諾。記錄我們與復興區泰雅部落共同走過的兩年。從廚餘問題的迫切困境出發,一路走向黑水虻帶來的再生、共學與共創。在每一次課程、每一台吃貨機、每一次部落參與中,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環境改善,更是一種屬於泰雅的生活智慧重新被喚醒。

「我們只是把老祖宗的法子,用另一種方式找回來。」

「亞大(YADA泰雅族語,意 阿姨、嬸嬸),妳看這黑水虻,牠不是一般的蟲,牠很愛吃廚餘,而且長大後還會飛走,不會變成家裡的蚊子蒼蠅。」記得有一次,在比雅山文健站的廚房裡,一位高齡的亞大,她對我們族人帶來的「黑水虻」充滿好奇,但也有些疑慮。她指著我們展示的幼蟲問:「這、這、這東西真的不會讓家裡更髒嗎?以前的廚餘都是給豬吃的,現在要給蟲吃,這樣好嗎?」我們耐心地向亞大解釋黑水虻的生態習性,牠們只吃腐敗的有機物,並不會傳播疾病,反而能有效減少環境中的病原體。我們也強調,黑水虻分解後的產物是很好的有機肥,可以回歸菜園,就像以前的廚餘一樣滋養土地。經過數次拜訪與解說,亞大終於露出笑容,點點頭說:「如果是這樣,那我就試試看,希望真的有用!」
「我每天都會把家裡的廚餘拿過來,看著這些蟲把廚餘吃光光,心裡真的踏實很多!」在羅浮部落,一位年輕的媽媽-瓦濟,她起初對黑水虻充滿好奇,但也有些擔心操作的複雜性。在族人們的共同協助下,她在家中設置了一個小型的廚餘處理桶,並定期將家裡的廚餘投入。過了幾週,她興奮地跟我們分享:「以前廚餘放一天就臭了,現在這些蟲真的太厲害了!而且處理完的土,我拿去種菜,菜長得特別好!」她的這番話,很快就在部落裡傳開,許多觀望的族人也因此被說服,願意嘗試。這份從實踐中建立起來的信任,比任何口號都更有力量。

「唉唷!這黑漆漆的蟲子,會不會爬到家裡來啊?」「牠們真的不會咬人嗎?會不會引來更多怪蟲?」

「以前廚餘只能拿去餵豬,現在這些小蟲子也能幫忙,而且還能變成菜園的肥料,真是太好了!」
「阿公,這個排水口要挖大一點,這樣雨水才不會積在裡面,蟲蟲才能住得舒服。」一位年輕族人蹲在地上,細心地向身旁的阿公解釋著。阿公點點頭,拿起工具,邊挖邊回憶道:「以前我們處理農作廢料,也是會看天氣、看濕度,這些道理啊,其實跟養蟲子很像。」
「這個東西不是你們做給我們,是我們自己會做的了。」






我們部落的意義這不只是一台機器。這是我們部落自治循環的起點。
部落意義:從負擔,變成參與。從習慣,變成文化。
我們體悟到:美讓技術被接受,技術讓我們的文化能延續。
對我們部落而言:共食是答案,也是我們循環完成的儀式。
老人家說:「養雞我會,黑水虻我現在也會。結果我變成新式的泰雅老人。」
「一開始我以為這些毛毛的幼蟲只是『奇怪的小東西』,現在我每天都在想著要怎麼餵牠們吃剩菜。」
對「火辣」來說,幼蟲的價值不只是資源或營養,而是把知識變成生活裡看得見的成果,也能帶給**我們部落**更多便利與快樂。
「一開始看到這些小蟲,我心裡有點毛,但是近看、久看、一直看,好像就不可怕了。」
從「有點毛」到「可愛的小夥伴」,林月美長者的故事,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好奇心和實際體驗,能把陌生變成我們生活中的好幫手。

每一次看到幼蟲在寒冬中依然旺盛地生長,都像是告訴我們:永續的火苗,即便在最嚴峻的環境下,也能被細心呵護,燃燒不息。

部落意義:「源源不絕的工作蟲」不僅保障了我們部落的廚餘處理能力,更賦予了我們部落面對未來環境挑戰的強大韌性。我們不再受制於外界,而是能夠以自己的節奏,持續打造屬於泰雅族的循環經濟與永續生活模式。
「我們的未來,將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永續繁榮。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將垃圾變成黃金,將傳統變成新生的力量。」
「我們的未來,將是從泥土中生長出來的永續繁榮。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將垃圾變成黃金,將傳統變成新生的力量。」




「雞旅館」不僅是雞舍,更是我們部落實踐「以永續創造收益,以收益反哺永續」理念的最佳證明。
「這不只是我們在做的事,更是我們正在成為的人——一群勇敢、智慧,並對土地懷抱無限敬意的泰雅族人,共同走向永續。」
✦ 行動前的說明會在這裡放上最初向族人介紹黑水虻計畫的說明會照片,記錄著大家初次聽到這個想法時的好奇與期待。
在羅浮國小和老師介紹說明
在溪口台部落和部落幹部說明
在羅浮里辦和里長與里辦的長官說明
✦ 2024年『萌虻奇雞好幫手』示範課程











我們動手打造了屬於泰雅族的部落萌虻吃貨機,從設計到完成,每一個步驟都有族人的參與。
族人切割木材準備製作
工作坊內組裝過程
族人專注製作細節
協力組裝







在課程的尾聲,我們辦了成果展,用黑水虻餵養的雞隻所產的雞蛋,製作了美味的玉子燒和雞蛋捲,真正實現從廚餘到餐桌的完整循環。






